仲青平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这曾是河北曲周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面对28万亩盐碱地,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役。46年过去了,麦子的产量增加了八九倍,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徐徐铺展。
是科学的力量,让农业生产旧貌换新颜。曲周改土治碱、综合发展、高效高产的成就不是奇迹,不是偶然,而是遵照科学规律、秉持科学精神,用科学方法和手段一步步探索得来的。从小范围的试点到大规模的应用,这场科技战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摸清水盐运动规律,建立盐渍化障碍因素综合治理工程配套体系,采用沟网结合、深沟浅井、抽盐补淡的方法……没有这一系列科技创新和发明,就没有曲周如今欣欣向荣的一派大好风光。
是科学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踏实求索,实现了曲周从盐碱地到米粮川的历史性转折。从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青年讲师石元春、辛德惠等人入驻张庄,综合治理旱涝盐碱起,到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科技大会战取得胜利,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在这里,科技兴农、技术扶农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和标语,而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的承诺与奉献。
是科学精神的深入人心,带动了现代化农业生产落地生根。扎根曲周的中国农大师生始终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时刻注意把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传播到田间地头。“水盐运动”的科学原理,当地许多老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把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技术,中国农大的师生从“象牙塔”走出来,让科学精神哺育乡村大地的角角落落。
是农村与科研机构的紧密互动,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从一开始,曲周人民就热烈欢迎城里来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的年代,曲周人把中国农大的师生当成“香饽饽”。中国农大的师生也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外人,把曲周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农民与科技工作者互相信任,将心比心,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书写了科学家与农民情缘的美好篇章。
产量增加30%、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环境污染排放减少50%、农民收入增加100%、食物供应确保安全和营养、增加生产的生物多样性……如今,曲周已经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科技兴农之路。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搞产业化和品牌化,追求资源高效利用和环保,中国农大的科技工作者依然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
几代科技工作者的筚路蓝缕,让农业科技战役取得了无数个阶段性胜利。这对于当代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事业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所说,“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激流勇进、奋发有为。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国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北京市清华东路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国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北京市清华东路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