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宏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在曲周工作生活已十年。其参与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其所在的团队获2016年中国三农创新榜第一名。
□记者 刘剑英
4月27日,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静谧的院落内清香阵阵,泡桐枝头淡紫色的花正开得绚烂。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已在这里生活了10个年头。他不仅在这片土地收获了来自生产一线的科研成果,更收获了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从北京到曲周,扎根探索新课题
2009年3月28日,37岁的张宏彦和王冲等年轻老师来到曲周,巧合的是,这也正是当初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到曲周改土治碱的年龄。与前辈们不同,这一次,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如何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课题。
在中国农大,张宏彦和老师们早已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地区的粮食增产建立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等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上。长此以往,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还会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如何实现农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
此前,先期到达的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已在曲周白寨乡建立了一个实验区。每次通电话时,李晓林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鼓动张宏彦:“下来吧,到村里来,这里不仅实验有效果,吃得也好,睡得也香。”
从北京的农大校园,到冀南平原的小村庄,生活条件的落差他有思想准备,但田间地头的“实践能力恐慌”,一度让大学课堂上侃侃而谈的他顿时噤声。
“农民听说中国农大教授来了,就认为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懂。每次下乡入村,村民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农业技术难题,有问小麦、玉米的,有问蔬菜瓜果的,问题五花八门。农民需要的是‘全科医生’,而我们只有专业知识。”张宏彦回忆说。
搞学问,必须“实”字当先,这是从老一辈农大人身上学到的科研态度。对自己拿不准的问题,他总会拿小本子记下来,然后通过电话向农大研究该领域的同事请教,再把答案反馈给农民,并跟踪服务效果。他还虚心向“土专家”学,向县里农技人员学,慢慢地,不仅在自己研究的小麦、玉米领域越钻越深,而且能轻松处理蔬菜、果树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现实之问”让一个实验室里的科研工作者,变成了颇具操作能力的实操型专家。
“四零”培训,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17日,邯郸市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现场会的参会代表,走进曲周县王庄村村西的麦田,现场了解农田氨排放新技术效果。张宏彦和学生的现场讲解,引起了参会代表和周边农民的极大兴趣。
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张宏彦所在的科研团队经过实验,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粮食高产高效技术应用体系。科学测土、配方施肥、选用良种、规范管理……有效促进了节水、节肥、增产、增收,如果全面推广,效益将十分明显。
“虽然试验田实现了高产高效,但农民依然在沿用传统种植模式,甚至与实验站一墙之隔的土地上,庄稼效益仍旧平平。”
如何让先进技术到达地头?
2009年底,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应运而生。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科技小院通过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常年深入生产一线,有效破解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服务农民,先把自己变成农民。”张宏彦说,作为首座科技小院——白寨乡科技小院负责老师之一,张宏彦和学生一起吃住在这里,白天和农民一块下地,晚上开展培训。
“晚上8点之后是培训最佳时间,培训内容要简单易记,时间最好控制在四五十分钟内。”每次培训,张宏彦都精心准备PPT,尽量通过图片把技术要点讲清。由于参加培训的大多数是留守妇女、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张宏彦和同事们探索了“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四零”培训模式,利用农闲时间面对面开展培训。
扎根乡村真情服务,让张宏彦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他的手机通讯录中,至少有七八十位农民朋友,不少还成了“铁哥们”,时常有人专门跑十几里路到科技小院或实验站,就是为了让张宏彦和同事们尝尝自家的水果、饺子。
把农大的“曲周精神”传给新一代农大人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是最年轻的一代农大人。作为科技小院发源地,曲周县已建成8座“科技小院”,有23名研究生入住。
“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一半来自城市,另一半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平时也很少干农活,这是农大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张宏彦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几年,每年新录取的农大研究生都要先到科技小院生活实践一段时间。在与农民的接触中,学生们不仅感觉到了知识的匮乏,还培养了他们的“三农”情怀。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由研究生扩展到本科生。
刚开始与农民打交道时,不少学生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有时走访调查受到冷遇,对农民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这都会产生心理落差。每当这时,张宏彦就成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前衙村科技小院研二学生王晓奕,从小在城市长大,刚到小院时,农村的旱厕和蚊虫叮咬让她很不适应,一度打电话给家长哭鼻子。从学习日志中捕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张宏彦和老师们及时介入,耐心疏导。如今,王晓奕不仅成为前衙村科技小院“院长”,还是村里最受欢迎的农大人。
“从田间地头发现问题,扎根生产一线研究解决方法,再去帮助农民解决问题,这是一代代农大人不变的使命。”张宏彦介绍,去年10月曲周县成为中国农大确定的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国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北京市清华东路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国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北京市清华东路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