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所“一流名校”是别人的翻版,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
扎根曲周服务乡村振兴是一个持续46年的伟大实践,是建校114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最生动诠释。“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过。我只知道,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在这儿,我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也在这儿。”一代又一代农大人投身在曲周、奉献在广袤的乡村大地,曲周经验是中国农业大学实践中国特色、农业特色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争创世界一流名校的坚实基础。
扎根大地,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中国盐渍土改良工作是世界一流的!”这是1985年,在考察曲周后世界著名土壤学家萨博尔奇的惊叹。老一代农大人扎根曲周大地,解决中国农业重大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世界级的科学研究,为“土壤保持长期和持续生产力的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的经验和办法”。就像当年治碱一样,农大人在曲周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探索也具有世界意义。“如果中国的现有耕地能实现这个发展水平,一年增收的粮食,就可超过整个非洲大陆,而每年减少的污染量,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污染总量。”农大在中国大地上的探索,在田间地头完成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刊物上,为世界绿色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不同时代的曲周实践都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大地扎好根、深扎根,解决中国农业的现实问题,创造中国农业的奇迹,就是在开展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
扎根大地,培养一流的农业人才。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在广袤大地培养人才,曲周是农大开展科学研究的试验站,也是立德树人的大课堂。46年中,曲周走出了三位院士、两位农大校长,培养了70多位教授,300多名硕士博士。当年在曲周参加改土治碱或受到曲周精神影响的农大人,成长为知名的专家与教授后又在新世纪回到曲周,扎根大地,服务乡村。“全国没有哪个大学和我们一样,把学生放在农村锻炼整整两年。”让学生到农村、做农民,这是新时期谁都不会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农大在曲周探索科技小院育人模式,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因为身在乡村,学生可以直接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来设计、开展科学研究;因为扎根大地,他们的研究又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的科研能力、专业素质、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也培育了更深的“家国情怀”、“三农情怀” 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十年间,农大的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扎根大地,真正服务乡村振兴。来到满目苍凉、挂满盐霜的曲周土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老一代农大人真正体味到农业之艰、民生之苦,在一次次实地的检测、研究之后,探索总结出治理盐碱地的方案并最终取得成功。没有扎根大地、改造曲周的试验,就没有黄淮海农业科技大会战的波澜壮阔,也就没有之后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工程。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农村才可能实现小康,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才有了基础。“人住在哪里,才会真正琢磨哪里的事情。”同样抱着爱国奉献、扎根大地的初心,一条教学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科技小院模式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8个不同类型的科技小院扎根在曲周大地上,7年时间就实现了区域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服务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不是说出来,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从改土治碱时的曲周农民大学到科技小院的培训会,中国农业大学扎根大地办学,不仅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提升当地农民的科技素养,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潜力。今天,120多个科技小院遍布全国各地,300多名研究生长期在农村、农企一线,“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服务“三农”,中国农业大学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扎根曲周,中国农业大学主动回应国家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实践中,凸显了中国特色与农业特色。曲周的实践极大提升了农大的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把握时代方位和历史机遇,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农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国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北京市清华东路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
校备案号: 207_19016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国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圆明园西路2号/北京市清华东路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
校备案号: 207_1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