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JNXDHYSWJ
P. 98
8
8 纪念辛德惠院士文集
的一切 形成了我的基本认识和实践的指南 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是贡献与牺牲 而
,
,
:
正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支配下 在他以后的几
社会对个人的给予是激励和鞭策 。” ,
十年生涯中长期工作在低产 贫困 落后的农村地区 而且能够甘之如饴 乐此不
,
、
,
、
疲 。 使他能够始终以系统思想 系统方法为桥梁 将哲学与科学相融合 以博大精
,
、
,
深 多元综合的学习原则与利国 利民 利地 忘我 无我的修养追求相统一 在长
、
,
、
、
、
、
期的社会实践中 逐渐形成了他的独特人格本性 。
,
二、 躬耕教坛言传身教
辛德惠于 1950 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系 , 1954 年毕业 并留校任
,
教 。 1958 年 在职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留学 , 1962 年获生物学土壤专业
,
副博士学位 。 回国后 他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
,
、
,
大学的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在教学岗位上 他为人师表 躬耕教坛四十余载 ,
,
、
,
淡泊名利 谦虚敏学 追求卓越 以其人格魅力育得桃李满天 。 他先后培养了 40
,
、
、
余名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经他培养过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 。 他
、
,
的一大批学生至今仍然沿着他的事业足迹继续奋斗 。
在辛德惠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高尚品格 。 他对工作总是孜孜不倦 。 为了
工作 他顾不上家庭 顾不上子女 。 20 世纪 70 年代 他的家属从云南迁回北京时 ,
,
,
、
他仍坚持在曲周工作 顾不上请几天假回北京安排一下 。 到 90 年代 有一年 他
,
,
,
居然在曲周工作了 300 多天 。 从 70 年代到 90 年代 他就是这样忘我地工作着 。
,
他想问题 处理问题 都是从大局出发 决不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 。 在 六
“
,
,
,
五 期间 农业部委托他主持制定 七五 黄淮海科技攻关工作 。 从研究内容的确
”
”
,
“
定到攻关队伍的组织到经费的分配 他都不厌其烦 一丝不苟地与各部门 各单位
、
、
,
反复协商 研制出一套为大家乐于接受的计划方案 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 每当谈
,
,
到这一点时 他反复说的就是一句话 :“ 这是农业部委托的 我要站在全局的立场
,
,
而不能站在局部的立场 。” 他对周围的同志 无论是同事 学生还是地方干部 技术
、
、
,
人员或是农民群众 都是一视同仁 满腔热忱 。 因此 上上下下的同志都乐意和他
、
,
,
谈谈家常 有困难就找他帮助解决 。 曲周县有一位农业技术人员 工作很刻苦 也
,
,
,
做出了成绩 但就是得不到承认 。 他对此很关心 一再嘱咐身边的人 让他们帮
,
,
,
助 支持这位同志开展工作 。 对曾经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同志 他也从不嫌弃而
、
,
是善于团结 帮助和使用他们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 他对同志总是满腔热忱 对
、
,
,
同志提出的请求帮助 几乎有求必应 。 但是他很少求人 再大的困难也闷在肚里 ,
,
,
自己解决 。 曲周实验站长期使用一辆破旧的吉普 夏天炎热 冬天四面透风 人坐
,
,
,
在车里即便穿得很厚也还是冻得发抖 。 他的学生们一再鼓动他向学校或地方提
出帮助解决一下交通工具 但他总是坚持要自己克服 决不愿意开口麻烦别人 。
,
,
8 纪念辛德惠院士文集
的一切 形成了我的基本认识和实践的指南 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是贡献与牺牲 而
,
,
:
正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支配下 在他以后的几
社会对个人的给予是激励和鞭策 。” ,
十年生涯中长期工作在低产 贫困 落后的农村地区 而且能够甘之如饴 乐此不
,
、
,
、
疲 。 使他能够始终以系统思想 系统方法为桥梁 将哲学与科学相融合 以博大精
,
、
,
深 多元综合的学习原则与利国 利民 利地 忘我 无我的修养追求相统一 在长
、
,
、
、
、
、
期的社会实践中 逐渐形成了他的独特人格本性 。
,
二、 躬耕教坛言传身教
辛德惠于 1950 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系 , 1954 年毕业 并留校任
,
教 。 1958 年 在职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留学 , 1962 年获生物学土壤专业
,
副博士学位 。 回国后 他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
,
、
,
大学的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在教学岗位上 他为人师表 躬耕教坛四十余载 ,
,
、
,
淡泊名利 谦虚敏学 追求卓越 以其人格魅力育得桃李满天 。 他先后培养了 40
,
、
、
余名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经他培养过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 。 他
、
,
的一大批学生至今仍然沿着他的事业足迹继续奋斗 。
在辛德惠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高尚品格 。 他对工作总是孜孜不倦 。 为了
工作 他顾不上家庭 顾不上子女 。 20 世纪 70 年代 他的家属从云南迁回北京时 ,
,
,
、
他仍坚持在曲周工作 顾不上请几天假回北京安排一下 。 到 90 年代 有一年 他
,
,
,
居然在曲周工作了 300 多天 。 从 70 年代到 90 年代 他就是这样忘我地工作着 。
,
他想问题 处理问题 都是从大局出发 决不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 。 在 六
“
,
,
,
五 期间 农业部委托他主持制定 七五 黄淮海科技攻关工作 。 从研究内容的确
”
”
,
“
定到攻关队伍的组织到经费的分配 他都不厌其烦 一丝不苟地与各部门 各单位
、
、
,
反复协商 研制出一套为大家乐于接受的计划方案 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 每当谈
,
,
到这一点时 他反复说的就是一句话 :“ 这是农业部委托的 我要站在全局的立场
,
,
而不能站在局部的立场 。” 他对周围的同志 无论是同事 学生还是地方干部 技术
、
、
,
人员或是农民群众 都是一视同仁 满腔热忱 。 因此 上上下下的同志都乐意和他
、
,
,
谈谈家常 有困难就找他帮助解决 。 曲周县有一位农业技术人员 工作很刻苦 也
,
,
,
做出了成绩 但就是得不到承认 。 他对此很关心 一再嘱咐身边的人 让他们帮
,
,
,
助 支持这位同志开展工作 。 对曾经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同志 他也从不嫌弃而
、
,
是善于团结 帮助和使用他们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 他对同志总是满腔热忱 对
、
,
,
同志提出的请求帮助 几乎有求必应 。 但是他很少求人 再大的困难也闷在肚里 ,
,
,
自己解决 。 曲周实验站长期使用一辆破旧的吉普 夏天炎热 冬天四面透风 人坐
,
,
,
在车里即便穿得很厚也还是冻得发抖 。 他的学生们一再鼓动他向学校或地方提
出帮助解决一下交通工具 但他总是坚持要自己克服 决不愿意开口麻烦别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