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JNXDHYSWJ
P. 49
第二部分 辛德惠先生同仁及弟子纪念文章 3 9

发的冲锋号 。 1987 年 项目如期圆满完成 科学治碱大见成效 。 曲周盐碱地面积
,
,
减少七成 灌溉面积扩大了 1.35 倍 森林覆盖率增加了 2.8 倍 粮食亩产由 100 多
,
,
,
千克 提高到 500 多千克 。 农民年人均收入由不足 100 元增至 1500 元 。 曲周试

,
区的变化引起国内外专家的瞩目 先后有 30 多国家和地区派员前来考察 。
,
随着项目的深度开展 我和辛德惠先生接触也越来越多 。 他给我的印象是祥
,
和斯文 朴实忠厚 谦虚大度 。 与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一样 具有蜡烛精
,
,

神 不管干什么事 总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
,
,
辛先生是一个开拓新局面的闯将 。 他在科研上具有严肃 严格 严密精神 在


,
改水治碱事业上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拼劲 。 八十年代初的曲周农村 ,
依旧是个 穷碱窝 ”。 当时 化验室里没有实验台 他们就用砖头垒个垛子 实验室
,
,
;

是个土棚子 他们用塑料布遮挡仪器以防掉土 测水分 测盐分没设备 他们就用
;
,
,
,
手攥 用嘴嚐 取土样用木钻 他们靠双手把土钻打入 2~3 米深的地下 。 就是在
;
,
,
这种环境中 辛德惠先生和他的团队与张庄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 架桥修路 打井

,

挖土 建变电站 拉高压线 植树造林 防虫治病 泼墨春夏 挥毫秋冬 把论文写在



,
,


了曲周大地上 。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 围绕抗旱治碱 课题组选择了 四维治
,
,

水 化肥起步 粮草定养 加工促农 的技术途径 。 确立了中低产田 前重型 耕作






栽培技术体系 推行了 一调四改三同步 抗逆稳产配套技术 。 到 1985 年 累计推
,

,



广技术面积达 3000 多万亩 增产粮食 9.85 亿千克 皮棉 9242 万千克 总增纯技
,
,
,
术经济效益 5.2 亿元 。 粮食亩产达 236.5 千克 棉花亩产达 60.5 千克 油料亩产
,
,
黄淮海黑龙港地区综合
,
,
66.5 千克 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年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
开发与治理 ” 198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受到国家三委一部 科委 计委 经
,
(


委 财政部 表彰 。 该试区的成功经验引发了黄淮海平原乃至全国农业综合开发 ,
)

为我国彻底扭转南粮北调局面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辛先生是一个坚持科学原则的勇猛斗士 。 别看他表象文质彬彬 实则言吐爽
,
快 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 。 七十年代初 河北科技界曾围绕水利科技展开过一场辩
,
,
,
论 其核心是如何开发利用地下水问题 特别在先开发利用深层水还是先开发利
,
,
用浅层水上分歧很大 辛先生是支持优先开发利用浅层水的代表之一 。 当时有些
,
省领导基于急功近利 支持先打深井 。 于是 主张开发利用浅层水的专家学者不
,
,
但在学术上而且在政治上受到极大的压抑 。 在那左倾思潮占上风的年代 坚持科
,
不管怎
学观点是要冒极大风险的 但辛德惠先生却傲骨铮铮 不畏强势 他说 :“
,
,
,
样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科学规律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实践是检验科学观
,
,
,
他和他的团队理智的调整了改土治碱思路 依靠科学
点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 , 、
依靠群众 经过几年艰苦鏖战 终于完成了在内陆次生盐碱地上进行有组织的以
,
,
生物治理为主改良盐渍土地的科学试验工作 取得了张庄试验区旱涝盐碱水综合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