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JNXDHYSWJ
P. 60
辛德惠是我的良师益友




胡耀东
曲周县政协主席




,
,
1995 年 8 月 当时我担任曲周县农业局局长 。 一次偶然的机会 奉命到中国
农大曲周实验站 与辛德惠院士洽谈农业园区开发事宜 。
,
记得那天 天气 闷 热 得 令 人 窒 息 走 几 步 就 是 一 身 汗 。 走 进 辛 先 生 的 办 公
,
,
室 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个体态消瘦的老头 光着膀子 穿着大裤衩 正在
,
,
,
:
,
汗流浃背地伏案写东西 。 一台老掉牙的电扇蹲在墙角 吱吱扭扭地摇头吹着热
,
风 。 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又一摞的书稿 还有一堆方便面盒子 。 除 了 那 幅 宽 幅 眼
,
镜 我几乎看不 出 来 这 个 不 修 边 幅 的 老 头 与 本 地 的 农 民 有 什 么 区 别 。 我 心
,
,
里难以接受的是 搞 出 中 国 农 业 两 弹 一 星 的 院 士 仍 然 工 作 在 如 此 艰 苦 的

,
,

环境中 。
回到县里 我立即向县领导报告 建议为辛先生装配一台空调 并顺利得到了
,
,
,
站里那么多同志 都没有空调 我作为一站之
批准 。 辛先生知道后 坚决不同意 ,“ , ,
,
长 怎么能搞这个特殊呢 ?”
,
对于辛先生的婉拒 我并不感到吃惊 。 他从 1973 年开始 远离都市生活 抛
,
,
,
家舍子 扎根曲周 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 建站初期 他们吃的是红薯干 茅草根和
,
,
,

住的是漏风 漏雨 漏雪的 三漏房
红高粱混在一起的 三合面 ”, 、 、 “ ”,
改善生活就是

把咸菜用油炒炒吃 却创造了黄淮海平原盐渍化低产地区丰田高产的神话 。 农大
,
老师吃苦耐劳 不讲条件 每一个曲周人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
,
,
,
我只有高中学历 对辛先生这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 有一种 高山仰止 景

,
,
,
行行止 的钦慕之情 。 凭借工作上的便利 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 接近辛先生 走
,

,
,
进他的内心世界 。
在我的印象中 辛先生是一个对事业全心投入 对科研一丝不苟 对自己要求


,
近乎苛刻的人 。 在农大试验田里 人们经常看到他戴着一顶草帽 亲自带队在田
,
,
间地头参加劳动 测量数据 被曲周老百姓亲切地称为 草帽院士 ”。

,
,
,
,
,
90 年代初期 丰收后的农民把满地玉米秸秆视为累赘 经常一把火烧掉 弄得
村里乌烟瘴气 。 辛先生提出的实行玉米秸秆整株还田计划 起初并不为当地农民
,
看好 。 为了说服大家 他亲自动手 在试验田里挖了个坑 把秸秆埋入土中 。 每隔
,
,
,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